開放實驗室是學生鍛煉自主實踐發展的空間;是提高儀器設備利用率的有效措施,也是實行實驗室教學改革的重要過程。植物顯微技術實驗室開放是指在完成了實驗教學任務的前提下,利用顯微技術的師資力量、儀器設備、實驗設施等資源,面向更多的學生及科研工作者開放。
1 本科生的科研活動場所
植物顯微技術實驗室開放后,可直接對本科生參與的科研活動進行植物顯微技術支持。例如,低年級本科生的自選科研課題,具有一定的科普性、創新性,重在鍛煉本科生的自主科研能力。學生自行擬定科技活動課題,通過指導老師對課題的可行性分析后,按照“選題 - 查資料 - 學原理 - 設計方法 - 在老師指導下操作儀器 - 觀察實驗結果,最后寫出實驗報告或論文”這種形式,進入開放實驗室。例如某大學一年級本科生在學習植物莖的基本知識時,認識了草本莖有圓形、三棱形、四棱形、五棱形、六棱形、多棱形等不同的外部形態,聯想驗證草本莖的內部結構,作為自選課題,利用暑期進入顯微技術實驗室,將自已踩摘的 8 種不同外形的草本莖,進行形態解剖切片與顯微攝影,并寫出了《8 種草本莖的形態解剖分析》一文發表在核心中文刊物上。該學生的科研能力當即被相關教授看中,在大學三年級時就提前進入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碩博連讀。
另一類是對高年級本科生實驗室開放。例如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(Students Research Fund,簡稱 SRF)。SRF 項目是提高本科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、培養本科生的創新精神、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、鼓勵和支持本科生盡早參與科學研究、技術開發和社會實踐的創新活動。大學二、三年級學生申報 SRF,在有“苗頭”的項目中,發現培養品學兼優,學有余力,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,對科學研究、科技活動或社會實踐有濃厚興趣的科研苗子。
2 對選修本課程的碩士生,設立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開放性實驗
根據植物顯微技術實驗教學特點,設立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實驗。選修植物顯微技術課程的碩士生,來自在我校植物科學技述學院、生命科學技術學院、園藝林學學院等,他們科研課題的研究材料是不同的。有的研究方向是農作物,有的是園林或果蔬。為了幫助碩士們了解他們所研究的材料的解剖結構,在傳授石蠟切片技術時,允許學生可以帶自己的科研課題材料來,授課老師可針對學生自帶材料,分別制定相應的實驗方案處理材料,再與課堂用實驗材料同步進行。這樣在實驗課堂上,學生既能練習實驗課程規定的實驗技術,又能熟習自己科研課題用材料的解剖結構,且師生同學之間相互討論,集思廣義,啟發思考自己課題的研究方法。通過實驗課“教學科研結合、開放實驗并舉”這些寬泛靈活的機制,增強了碩士研究生學習顯微技術目的性。
3 對科研課題組開放,提高了儀器設備的利用率
植物制片技術在生物科學領域內占有重要的地位,已成為生物學科研工作者常用的一門實驗技術。近年來隨著功能基因組學、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不斷深入,需要揭示基因在植物體的表達部位及在特定發育時期的作用,這就需要植物顯微技術與分子生物學技術結合。所以,有很多的科研團隊的研究人員(主要是碩士生、博士生)都來植物顯微技術實驗室,使用半薄切片機、冰凍切片機、熒光顯微鏡等高檔儀器。開放植物顯微技術實驗室,提高了儀器設備的利用率。
4 對暑期學校高級班實驗教學開放,擴大了學科影響
植物顯微技術已是成熟的實驗技術。加之多期實驗室條件建設的完成,我們已具備較先進的實驗室教學環境。被指定參與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授課。為暑期學校“全國植物生命科學前沿” 和“植物生物學前沿”、園藝植物組學前沿等授課;在開課時,教授們還開展了科技咨詢與討論,及時解決了有的學員提出的科研實驗技術性問題,真正起到了植物顯微技術實驗室的示范輻射作用,擴大了學科影響。